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根据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我部对《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进行了修订。现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落实。农业农村部                                                               2024年2月29日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21〕24号)要求,更好发挥政策调控的保障作用,稳固基础生产能力,有效防止生猪产能大幅波动,在总结前期生猪产能调控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本实施方案。一、修订背景近几轮“猪周期”波动表明,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必须以稳固的基础产能作为支撑。2021年9月《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印发以来,各项调控工作稳步推进,相关调控响应机制逐步建立运行。落实了分级调控责任,守住了4100万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建立了一大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挂牌,守住了规模猪场数量目标。两年多来,生猪产能总体稳定,产业素质加快提升,猪肉产量恢复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猪肉市场充足供应的基础不断夯实。但随着生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猪肉消费趋于稳定,调控方案所设定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和波动范围及产能调减等措施,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的生猪稳产保供工作,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二、总体要求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指标,坚持预警为主、调控兜底、及时介入、精准施策的原则,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分级压实责任,优化“三抓两保”(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保能繁母猪合理存栏量、保规模猪场合理数量)任务,建立不同层级的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按照“长期调母猪,短期调肥猪”的调控策略,构建完善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三、精准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一)确定能繁母猪保有量“十四五”后期,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3900万头左右。之后,将根据猪肉消费和生猪生产效率等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份”)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以其2023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基数,结合生产发展实际确定。全国和各省份季度末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非季度末月份,以国家统计局季度末数据为基数,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能繁母猪存栏月度环比变化率测算得出。(二)保持能繁母猪合理存栏水平按照生猪产能调控要求,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划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区域,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1. 绿色区域:产能正常波动。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2%—105%区间(含92%和105%两个临界值)。以市场调节为主,不需要启动调控措施。保持监测预警工作常态化,定期发布动态监测信息。2. 黄色区域:产能大幅波动。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85%—92%或105%—110%区间(含85%和110%两个临界值)。启动相应调控措施,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促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归到绿色区域。情形一: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减少。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85%—92%区间(含85%的临界值)。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强化能繁母猪存栏量监测调度,及时发布动态监测信息,引导市场预期,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二是启动产能增加机制。农业农村部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合理增加产能。相关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和督促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减缓能繁母猪淘汰,增加能繁母猪补栏,稳定并恢复产能。三是向产能降幅较大的地方发预警函。农业农村部视情况向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较大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发预警函,要求及时采取恢复措施。省级和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情形二: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增加。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105%—110%区间(含110%的临界值)。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强化能繁母猪存栏量监测调度,及时发布动态监测信息,引导市场预期,淘汰低产母猪,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二是启动产能调减机制。农业农村部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合理调减产能。相关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和督促生猪产能调控基地采取延迟能繁母猪补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等调减产能措施。3. 红色区域:产能过度波动。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低于正常保有量的85%或高于正常保有量的110%。强化相应调控措施,促使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回归到绿色区域。情形一: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度减少。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低于正常保有量的85%。加大工作力度增加产能,农业农村部向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正常保有量的85%,且未采取调控措施或调控不力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发预警函,督促进一步采取补贴、信贷、贴息等政策措施,遏制产能下滑势头,尽快恢复能繁母猪存栏量。情形二: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度增加。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高于正常保有量的110%。全面强化调减产能各项措施,继续加大低产母猪淘汰力度,引导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暂缓新增能繁母猪和新建扩建猪场。(三)其他异常情况调控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绿色区域,但种猪生产供应、新生仔猪数量或生猪存栏量出现异常减少等情况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必要时可制定临时性政策措施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种猪核心群保有量保持在15万头以上,最低保有量不低于12万头。当核心群保有量处于12万至13.5万头(含临界值)时,特别是低于12万头时,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政策支持,使核心群存栏量尽快回归到合理水平。四、切实稳定生猪生产能力(一)保持规模猪场数量稳定农业农村部对全国现有年设计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进行备案,根据2023年末全国养殖场直联直报系统备案的规模猪场数量,结合生猪规模养殖发展趋势,设定全国规模猪场保有量稳定在13万个以上的目标。各地应保持规模猪场数量总体稳定,不得违法拆除,确需拆除的,应安排养殖用地支持其异地重建,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规模猪场自愿退出的,各地可根据减少的能繁母猪产能情况,新建或扩建对应产能的规模猪场,确保生猪产能总体稳定。(二)分级建立产能调控基地依托全国养殖场直联直报系统,对各地规模猪场进行动态监测,重点监测其数量和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对年设计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和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按照猪场自愿加入并配合开展产能调控的原则,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于每年2月底前完成上一年度新增基地挂牌和退出基地摘牌。各地可结合实际建立相应层级的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挂牌。产能调控基地按相关规定享受生猪生产支持政策。(三)合理引导生产和市场预期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节奏。在猪价低迷、生猪养殖严重亏损时,引导养殖场(户)降低生猪出栏体重、避免压栏增重,鼓励屠宰企业更多收购标准体重生猪。在生猪价格快速上涨时,引导养殖场(户)顺时顺势出栏,避免因压栏和二次育肥造成短期供应减少,防止后市集中出栏导致价格急涨转急跌。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监测预警。农业农村部及时发布生猪生产监测预警信息,向各省份反馈能繁母猪存栏量和规模猪场保有量等月度指标数据变化情况,并探索发布新生仔猪数量、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等反映生猪产能和市场供应情况的指标数据。各省份参照农业农村部的监测制度,开展生产监测并向辖区内各地市反馈相关指标数据。各省份要在工作力量、经费和平台等方面,支持生猪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形势会商和信息发布,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和供应情况,视情况启动相应政策措施。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综合研判对生猪稳产保供的影响。针对行业热点和突发性事件,在生猪价格出现急涨急跌、生产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等情况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二)细化实施方案。各省份应结合实际修订本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并将能繁母猪及规模猪场保有量等指标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在保证本省份生猪产能目标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下级行政区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合理波动区间范围。县级以下行政区域重点是稳定规模猪场数量,不宜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分解到乡镇、村和规模猪场。各省份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于2024年4月底前报农业农村部备案。(三)加大政策支持。当本省份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低于正常保有量的92%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出栏生猪头均亏损200元左右)3个月及以上时,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对规模猪场和种猪场(含地方猪保种场)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同时,应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增加信贷投放,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给予贴息补助;各省份可结合实际出台其他调控产能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省份参照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配套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2024-03-04 10:33:07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规范、普及、强化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提升兽医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明确兽医继续教育工作目标立足于动物疫病防控和兽医服务实际需求,以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为抓手,促进高水平兽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为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底,建立规范、优质的资源平台,初步形成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制度框架和管理体系;乡村兽医接受继续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提高有效应对本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到2030年底,形成标准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实现备案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全覆盖,兽医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建立新型执业兽医继续教育体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农业农村部有关工作安排,具体开展新型执业兽医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五个一”重点任务。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协助做好继续教育机构遴选和专家推荐等工作,组织、引导执业兽医接受继续教育。(一)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实现集中规范管理。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搭建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实现对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训机构和学习过程等规范管理。(二)遴选一批培训机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培训机构自愿申报、专家工作组评比等方式,遴选出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带动其他培训机构逐步优化条件,提升继续教育整体质量。(三)投放一批公益课程,满足学习提升需求。编制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公需课程和专业课程框架,开展培训机构提交课程的内容评估和质量把关,选取一批优质公益性课程投放到服务平台,逐步充实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满足执业兽医能力提升需求。(四)出台一套规章制度,确保流程有章可循。明确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专家工作组的任务分工,规范继续教育学习和管理工作流程。制定继续教育机构和课程管理制度,明确机构和课程的推荐条件、遴选流程和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学时管理机制,规范记录执业兽医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五)拓展一批培训模式,丰富继续教育渠道。根据执业兽医继续教育需求,鼓励开展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培训班、技能竞赛等活动。探索将不同形式的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活动纳入服务平台,逐步扩充继续教育形式和渠道。三、分级推进乡村兽医继续教育(一)完善乡村兽医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于不同区域畜牧业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特点以及乡村兽医队伍建设情况,明确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方式、规模、时间等。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度,建立课程质量评估、授课效果反馈等长效机制,指导做好培训合格认定和培训记录,完善激励与考核管理。(二)明确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培训重点和方向,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动物防疫基础知识等基本素质培训,以及兽医临床操作、应急演练、本地重点动物疫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培训。(三)丰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开展形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遴选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科学设置乡村兽医继续教育课程,统筹利用好执业兽医继续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拓展线上课程共享等渠道,可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培训。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举办全国乡村兽医师资培训班。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对全国兽医继续教育的业务指导。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制定本省份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计划,加强日常管理,在全国兽医队伍信息管理系统中关联或录入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参与继续教育情况,将继续教育情况与执业兽医年度情况报告、乡村兽医备案管理相结合,定期汇总分析继续教育数据;广泛开展兽医继续教育宣传引导工作,持续提升参与度。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4年1月26日
2024-02-02 10:06:0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各有关高校、科研单位:  为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完善备案工作制度,规范实验室备案内容与程序,现就做好一级、二级实验室备案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完善一级、二级实验室备案制度,督促实验室设立单位主动备案;落实农业农村部门属地管理责任,做到应备尽备、底数明晰,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统一备案内容   (一)明确备案范围。从事与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一级、二级实验室(含移动式实验室),均应当向农业农村部门备案。   (二)统一备案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实验室的备案登记工作。   (三)严格备案标准。备案实验室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11)、《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通则》(NY/T1948–2010)、《移动式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GB27421–2015)等规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应当与其拟开展的实验活动相匹配。同一套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的不同实验间,作为一个实验室备案;采用不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验室,分别单独备案。   (四)确定备案要素。备案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及其设立单位基本情况、实验室负责人情况、工作人员情况、平面布局、主要设施设备、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拟从事的实验活动范围等。   三、规范备案程序   (一)自我评估。实验室备案前,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就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内容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实验室拟从事的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风险等进行自我评估。   (二)提交材料。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含已建成未备案的一级、二级实验室),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及时向实验室所在地(移动式实验室设立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提交以下备案材料:一级、二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信息表(参考附件1)、实验室或实验室设立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复印件)、实验室设立单位的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框架图、实验室平面布局图、实验室主要设施设备信息和检测报告、实验室自我评估意见等。   (三)材料审核。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在收到实验室备案材料后,应当及时审核,对材料齐全且备案信息完整的予以备案,发放一级、二级实验室备案凭证(参考附件2)。材料不齐全或者备案信息不完整的,应在及时补正后,再予备案。   四、强化监管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农村部负责指导全国一级、二级实验室备案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实验室备案管理工作,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本指导意见要求,制定完善实验室备案管理办法。已出台的备案管理办法不符合本指导意见要求的,要组织修订完善。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教育、科技、海关、林草、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实验室备案工作。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指导意见另行制定。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军队实验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二)强化备案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备案工作机制,指导辖区内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做好备案宣传,督促实验室落实生物安全主体责任。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发放备案凭证后,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对备案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实验室备案材料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应当通知实验室及时更新备案信息。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应当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   实验室设立单位法定代表人、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平面布局、重要设施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型离心机等)、实验活动范围等与生物安全相关的重大事项发生变更时,应及时向原备案部门更新备案信息。其中,涉及实验室平面布局、重要设施设备、实验活动范围发生变更的,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当再次自我评估(必要时可邀请专家)并提交评估意见及相关材料。移动式一级、二级实验室需异地使用的,应当提前将实验室原备案材料、工作地点、时间安排、实验活动内容、实验室负责人、工作人员等信息向原备案部门和使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报告,接受使用地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的监督管理。实验室不再从事实验活动的,应由原备案部门注销备案。   (三)推动信息化建设。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平台建设运维工作,并制定信息填报指南。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每年按指南要求组织辖区内备案实验室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填报,逐步完善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 附件:1. 一级、二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信息表 (参考模板)         2. 一级、二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凭证(参考模板)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4年1月17日
2024-01-31 13:07:45
据《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注册办法》规定,经审查,批准湖北龙翔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单位申报的二氯苯醚菊酯等7种兽药产品为新兽药,核发《新兽药注册证书》,发布产品工艺规程、质量标准、说明书和标签,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批准浙江海正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申报的莫昔克丁浇泼溶液兽药产品变更注册,发布修订后的说明书和标签,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发布的该产品说明书和标签同时废止;批准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申报的麻杏石甘颗粒等3种兽药产品变更注册,发布修订后的说明书和标签,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批准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申报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耐热保护剂活疫苗等2种兽药产品变更注册,申请人按照农业农村部批准的标签说明书自行修改并印制、使用产品标签说明书。特此公告。 附件:1.新兽药注册目录          2.兽药变更注册目录          3.工艺规程          4.质量标准          5.说明书和标签农业农村部    2023年12月28日附件1新兽药注册目录新兽药名称研制单位类别新兽药注册证书号监测期二氯苯醚菊酯湖北龙翔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瑞普(天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二类(2023)新兽药证字70号4年复方二氯苯醚菊酯吡丙醚滴剂瑞普(天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成都中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二类(2023)新兽药证字71号4年小鹅瘟冻干蛋黄抗体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青岛蔚蓝动物保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德利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重庆永健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三类(2023)新兽药证字72号3年犬瘟热病毒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山东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纳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潍坊德诺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类(2023)新兽药证字73号3年广金钱草片北京生泰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爱迪森(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泰尔(内蒙古)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爱宠族科技有限公司、爱宠族(江苏)科技有限公司三类(2023)新兽药证字74号3年环孢素内服溶液上海汉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五类(2023)新兽药证字75号3年鸡新城疫灭活疫苗(MG7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山东华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三类(2023)新兽药证字76号3年附件2兽药变更注册目录兽药名称申请单位兽药标准来源变更事项监测期(针对变更事项)莫昔克丁浇泼溶液浙江海正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农业大学(2014)新兽药证字39号、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168号增加靶动物猪3年麻杏石甘颗粒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兽药质量标准》(2017年版)增加靶动物猪3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河北远征禾木药业有限公司中国兽药典2020年版(一部)、农业部公告第2366号增加靶动物猪3年芪贞增免颗粒沈阳伟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兽药质量标准》(2017年版)、《兽药国家标准汇编-兽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第三册)》增加靶动物猪3年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耐热保护剂活疫苗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2009)新兽药证字04号【贮藏与有效期】由“2~8℃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变更为“2~8℃保存,有效期为24个月”。/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JY株)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国药集团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2010)新兽药证字48号【贮藏与有效期】由“2~8℃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变更为“2~8℃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 附件:公告附件.pdf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
2024-01-02 08:56:5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GMP检查员管理办法》规定,为充实检查员队伍,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兽药GMP检查验收工作,经培训、考核和审查,现增补王芳等36人为农业农村部兽药GMP检查员。其中,王芳等8人为检查组长。附件:农业农村部兽药GMP检查员增补名单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2023年12月29日  附件农业农村部兽药GMP检查员增补名单序  号单  位姓  名备  注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    芳检查组长2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杨京岚检查组长3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滕    颖检查组长4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吴华伟检查组长5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高金源检查组长6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陈晓春检查组长7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张    媛检查组长8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    楠检查组长9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侯力丹10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赵    炜1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秦义娴12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薛    麒13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陈延飞14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高月异15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夏应菊16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徐    嫄17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李    琰18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彭国瑞19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秀丽20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刘    博2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魏    津22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辛凌翔23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马    欣24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张一帜25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任小侠26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张莹辉27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靳继惠28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杜鹏飞29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    磊30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田    野3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静文32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陈    玲33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德丽34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刘    莹35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朱    真36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李增顺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2024-01-01 08:50:07